古韵悠悠,非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。在时代的变迁中,它们不仅没有消逝,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续写着新的篇章。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,让古韵今风共舞。
千年茶香|婺源绿茶
婺源县,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,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;代表文化是徽文化,素有“书乡”、“茶乡”之称,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,被外界誉为“中国最美的乡村“。
“婺源绿茶,唐载茶经,宋称绝品,明清入贡,中外驰名”形象概括了婺源绿茶历史的辉煌。 婺源绿茶制作历史悠久,广为传承。
早在唐代陆羽《茶经》中就有“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”的记载,表明婺源已是歙州的主要产茶地。公元865年,朝廷膳夫杨华在其所著的《膳夫经手录》中记载:“婺源方茶、制置精好,不杂木叶,自梁、宋、燕、并间,人皆尚之,赋税所入,商贾所买,数千里不绝于道路。”可见当时婺源的茶叶销往中原各地
家家种茶,户户采茶,人人饮茶。千百年来,婺源的茶农、茶妇、茶商、茶客们,在采、制、贩、品这一系列的茶事历史习俗中,孕育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。作为朱子故里的婺源,一直奉行朱喜“理而后和”的思想,在传统茶俗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。客到,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,贵客到、逢年过节、婚丧喜庆等,还讲究吃果籽茶。恭贺亲朋生日、寿诞时,送的新布鞋内都要放些茶叶,取“茶叶年年发新枝,采(踩)不尽芽还发”之兆意。
婺源绿茶传统手工制作的主要程序为:采茶、摊青、杀青、清风、揉捻、烘炒、初干、再干。 婺源绿茶每年在“春分”前后开采。 开采第一天有篮底垫红纸,进园放花炮的习俗。采摘时,按一芽一叶标准;清明后,按一芽二叶标准。采摘时做到“三不采”,即不采雨水叶、红紫叶、虫伤叶。茶叶的采摘坚持分期分批采,先发先采,后发后采,不符合标准不采,采下的鲜叶不过夜等原则。
婺源有“红绿黑白”四色特产,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。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。 婺源绿茶”从18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场,乾隆年间,外销到英国;咸丰年间,婺源“俞德昌”、“俞德和”、“胡德馨”、“金隆泰”四家茶号,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,“俞德盛”茶号所制“新六香”绿茶还远销西欧
寿纸千年|铅山连四纸
☘️历史:铅山造纸的历史约有近千年的历史,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和发展,至明末万历年间,铅山成熟的竹纸制作技术创制出了历史上的“连四纸”。清代中期,铅山从事纸业的人口在全县占三四成,有“铅山唯纸利天下”之美誉。清代中叶,得益于当时编书、著书、刻书事业的繁荣,连四纸在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进入到全新的鼎盛时期。盛极而衰,近现代机器造纸业的兴起,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造纸业,加之生产周期长、成本高、技术难度大等诸多因素,手工纸生产无可避免地日渐衰落,连四纸也未能幸免。到20世纪80年代末,连四纸生产技艺在铅山地区几近绝迹。
☘️特点:连四纸采用嫩竹做原料,纸质洁白莹辉,细嫩绵密,平整柔韧,有隐约帘纹,防虫耐热。
☘️用途:古时,连四纸多用于贵重书籍、碑帖、书画、扇面等。现在多用来修复古籍、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,如碑帖、信笺、扇面原纸等。
☘️现状:2006年,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铅山县启动了传统产业复苏工程,传承人章仕康对做纸的工具进行了改良,同时还创立“铅山连四纸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仕康大师工作室、铅山连四纸研究所与铅山连四纸传习所,深挖技术潜力、培养后备人才,不少年轻人开始加入了连四纸的传承之路。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也开始致力恢复该项技艺。后来,铅山连四纸先后与国家图书馆、浙江省图书馆、西泠印社等多家机构达成产品专供协议,成为古籍善本修复用纸。目前相关人员也在大胆创新,开发出了包括箱包、纸扇等上千种连四纸文创作品,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。
伞艺的活化石|甲路纸伞
☔☔甲路纸伞历史悠久,传说康熙年间,婺源徽戏盛行;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,不巧天下起雨💦,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,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;石子是击中了雨伞,却反|弹出来,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;康熙皇帝觉得奇怪,即刻叫人打听,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,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。
🌟🌟从此,“甲路伞,甲天下”便传开了;一时间甲路伞便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了长江流域,漂洋过海,成了历史名伞。当时,民谣🎶唱道:“景德镇的瓷器,甲路的伞,杭州的丝绸不用拣。
甲路纸伞,以制作灵巧、工艺精湛、风格别致而著称。一把小小的甲路伞🌂古朴、轻巧,看似简单,但要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伞,是件不容易的事。
用料纯正,首先要选好材料—-上等竹木🎋、优|质丝绸、丝绢、皮纸、桐油、柿油。关键的是竹子,伞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。质地坚硬且富有弹性,不易折断;淡雅,环保,这正是甲路伞所采用竹制伞架的特色优点。仅存的缺点是易遭虫蛀,霉变。所以,伞架需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,太阳暴晒及烘烤。